《过秦论》说课稿(过秦论说课稿)
3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
各位老师:
下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过秦论》。
一、说教材
《过秦论》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的自读篇目,作者贾谊在本文中论述了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该单元所选课文都是古代的议论性散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在于让学生掌握基础的文言语法知识,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学习如何清晰有力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写好议论文。本文安排在单元的第三篇,是因为学生已经对古人的议论文写作有了初步的认识,学习本课就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更深入地探讨古人写作议论文的技巧。为了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并实现单元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学习文言的兴趣、掌握文言学习方法、学会议论文写作的技巧,我将本文拟定两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任务是在诵读的基础上,采用“说史析文论英雄”的评书演讲方式,疏通文意,归纳文言文字、词、句基础知识。
由于本班学生基础较好,掌握字词基础的能力较强,所以,根据大纲和考纲对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具体要求,我把重点放在了第二课时,我对第二课时是这样设计的:
二、教学目标:
1、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中心论点的正确理解。
2、掌握本文所体现出的议论文写作技巧。
3、让学生在感悟大秦人的奋进精神的同时,对“施仁义”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体会。
(设计意图:根据新课标倡导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的要求和高一的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知识还在积累阶段,不能很好主动探究并学以致用的现状,我拟确定以上教学目标。前两个目标比较常规,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训练思辨能力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议论文写作技巧。这里特别强调第三点目标,这是课本上和传统的教学中没有提到的。这一设计着重在于激发学生作为秦人后代的自豪感,学习大秦人的奋进精神。并结合现实,理解“施仁义”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为:
根据秦王朝的兴亡过程,分析导致其迅速灭亡的原因。理解文章层次及写作意图,深入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本课的教学难点为:
1、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中心论点的正确理解。
2、结合学生写作实践,学习鉴赏本文的议论文写作技巧。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应该“通过阅读与思考,领悟其丰富的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因此,认识“仁义不施”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重要原因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也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本课属于自读课文,应该更侧重于让学生自主探讨,并从中有所收获。所以,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写作实践来鉴赏本文,真正做到,自主学习,有目的学习,从而实现学有所获的目标。)
四、教法、学法:
教法:诵读法、引导分析法
(设计意图: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采用诵读法和引导分析法进行教学。因为诵读法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关键是要读出声音的各种形态,如节奏、语调、语气等,这就需要揣摩文意。因此,范读、多读尤为重要。引导分析法在于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进行探究,从而使学生了解文中所载的道,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同时,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和能力。)
学法:互助讨论法、比较阅读法
(设计意图: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会,在本课教学中始终贯穿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古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标。第一课时我就把疏通文意和课文思路的任务交给学生。本节课依然采用学生互助讨论、教师引导的方法让学生去理解文章。通过让学生将本文与所学过的两篇古代论文与自己的作文进行比较鉴赏,达到知识迁移、前后联系、融会贯通的目的。从而用所学的技巧来指导自己的写作实践。)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课前诵读课文,并配以影视剧《大秦帝国》的视频、音乐片段。
(设计意图:课前阅读是我在文言文教学方面的一个常用举措,利用课前准备的时间让学生诵读所学文章,这样有两个目的:一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尽快进入课堂角色,熟悉课文;二是可以节省课堂上的有效时间,留更多的时间给学生探究讨论。《大秦帝国》影视片段目的是:一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二让学生感受大秦帝国的气势,为本节课的讨论打下一个情感基础。)
(二)探讨主题:
这一部分主要目的是在上一节课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深入探究文章的中心论点。我在此处设置了几个问题供学生讨论:
1、自然界中的“弱肉强食”在文中演变为了“强肉弱食”。将段中涉及到的秦国、秦朝、九国(山东之国)、陈涉四种力量用符号“〈”连结排列起来。然后,按例句“‘秦人开关延敌……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这是秦国的实力与九国之师相比”,从本文中找出包含其余三项对比的句子。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弱:陈涉的实力<九国中任何一国的实力<秦国的实力<秦王朝的实力(强),但陈涉不畏秦王朝的强大,反抗强秦,导致秦的灭亡,可见强权不能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
(设计意图:基于上节课的学习,对文章大意的理解,学生很容易将文章中的几种力量进行大小排列。用数学公式来表示课文内容,激起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积极思考。至于找文中对比句子主要在第五段。第五段议论是全文的重点,需要反复朗读与全面理解。抓住对比即抓住了重点。运用原句,也能促使学生细读课文,理解文句词语,抓住重要句子、重点词语。学生学习分析和理解文意、文句的过程,也是自学文言文能力提高的过程。同时也可以通过这两步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主题“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既是上节课内容的延伸,又为本节课着重分析中心论点打下基础。)
律师委托代理合同能随时解除吗
2、从全文看,“攻守之势异也”,“攻”“守”的不同形势在课文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攻之势”体现在第一段到第三段,崛起——强大——鼎盛。“守之势”体现在第三段、第四段,由统一天下到覆灭。
(设计意图:该讨论题一方面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抓住中心句引发开去,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阅读语段,筛选信息,学习归纳。另一方面,促使学生认真自读课文,正确理解文言词语和句子,掌握文言知识。同时引导学生在阅读1—3段时,感受大秦人的奋进精神。)
3、秦的过失主要是“仁义不施”,请从课文中挑出秦“仁义不施”的语句,说说秦的过失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设置意图:本题目的在讨论“仁义不施”的表现及作者的写作旨意。在讨论中,强调教师点拨,精简知识讲授;强化诵读自学,将理解文意与理解语言紧密结合,突出教学重点,突出思维训练。将“仁义不施”这一抽象道理具体化,训练了学生筛选信息、理解文意、理解文句等能力,思维深刻性训练、鉴赏评价训练、语言训练都得到落实。)
4、同学们能不能结合现实谈谈对“仁义不施”的思考。同时结合我国当前的基本政策,说说“施仁义”的意义。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思维,让学生更深一层认识“施行仁义”的重要性,理解作者贾谊的一片良苦用心。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我党的亲民政策,培养学生热爱党和政府的情感。)
(三)学有所获:
这一部分主要是从鉴赏的角度去学习本文的艺术特点。传统的总结艺术特点的教学方法,不能让学生主动去学习,而且也达不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所以,我将本环节改为学有所获借鉴前人的写作技巧去改进自己的写作实践。在引导学生鉴赏艺术技巧时,侧重于学生自主去发现、去感悟,这样会让学生很有成就感,而且能自觉地将所学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真正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这一环节我设置了以下几个问题:
1、文章题目为“过秦论”,在文章中真正指责秦之过的文字有多少?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作品内容?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筛选信息、讨论发言的过程中,教师板书给以适当的引导,让学生直观看到并领悟文章的记叙和议论的关系以及记叙时详略的'处理原则,领悟到议论文中的记叙是议论的基础,议论是记叙的升华。但记叙不能事无巨细、面面俱到,而是要围绕中心论点展开处理详略的。这一点也是学生平时写议论文所面临的一个很大的困难。)
2、本文作为一篇政论文,你能找出它都运用了那些论证方法吗?
⑴对比。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的对比;
秦与九国的对比;
秦与陈涉的对比;
陈涉与九国的对比。
⑵举例。列举秦王朝的兴起、发展、壮大、灭亡来证明观点,借古讽今。
(设计意图:学生在主动寻找论证方法的同时,也就是对论证方法的一种学习过程。诵读文中对比的句子,体会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文章所表现出的很强的说服力,也会让学生真切体会到对比论证方法的好处,所举事例,借古讽今,也给学生的议论文选材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改变了学生作文素材干巴巴、没有文化内涵和说服力的现状。从而激发能主动去学习借鉴古人的技巧来指导自己的写作实践。我在此处也结合学生平时练笔的议论文中的选材和论证方法方面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3、重读课文,谈谈本课的语言给你什么样的印象?
有经验的个人简历如何写个人评价
文章气势磅礴,笔力雄浑。大量运用对比、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秦兴秦亡波澜起伏,那力透纸背的说理,那援引史实的分析,那酣畅淋漓的铺张渲染,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设计意图:在深入理解并鉴赏的基础上,重读课文,体会文章磅礴的气势。从而去有意识探究这种气势的来源,自然就会体会到排比、对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的妙处,也会主动去学习。)
(四)学以致用:
本环节是传统的布置作业环节,我将它设计成学以致用显身手,目的是想鼓励学生自主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课后作业:试对所学的三篇古代议论文(《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进行比较鉴赏。
(题目设计意图:这个作业作用有二:一是为巩固本课所学的知识与能力;二是让学生迁移知识、融会贯通,真正做到学有所用。所以,教师要给学生做必要的引导,从议论文写作的提出论点的方式、论证观点的方法、论据选择的特点、议论语言的特色等几方面让学生在对三篇完全不同风格的议论文进行比较的同时,去体会议论文写作的立论、论证、选材以及语言等方面的不同技巧,拓展学生思维,改变学生议论文写作千人一面的枯燥现状。)
《过秦论》说课稿2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过秦论》。
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高中语文必修5本书共有文言文单元5个,17篇文章。涉及了5个方面的文章类型:古代记叙散文、山水游记散文、议论性散文、人物传记和古代抒情散文。《过秦论》属于古代议论性散文,是必修三第十课。
编者在选取这些文章的时候,目的是聆听其中的济世忠告,感受古人的襟抱与睿智,体会传统文化思想精华的宝贵。阅读着这些智慧的篇章,还可以借鉴古人议论的艺术,学会清晰有力地表达思想和见解。
阅读时要多琢磨文章立论的方法,注意其严密周详的论证逻辑,以及由此产生的说服力量。同时应当有点质疑问难的精神,大胆提出问题,探究问题,从而提高思考能力和议论能力。
(二)教材目标及确定依据
根据课程标准,围绕“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标要求确立三维目标:
1、归纳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理解文章结构层次,探究文中“叙”与“论”的关系,体会本课叙事时极力铺张渲染,议论时使用对比论证的写作特点,学习事实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析本文的语言特点:多重排比、夸张、对偶、对比、同义叠句的运用,使文章显得气势非凡,而又深刻。
4、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了解借古讽今、实施仁政的意义。
(设计依据:高一阶段,学生文言知识体系尚待完善,对古代历史散文接触不多。因此,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加文言知识积累,并通过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欣赏古代历史散文的能力,养成思辨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
1、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2、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及写作意图,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3、注意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中心论点的正确理解。
(设计依据:从学生文言知识薄弱的现状出发,与高考中文言知识比重比较大相结合,主要为学生阅读其它的文言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说学法
(一)学情分析
从编者编书的意图来看,重在对文章的分析鉴赏。但就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扫清课本中的文字障碍,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积累文言词句知识,夯实基础应是首要任务。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针对这一现状,我们着眼于文学与历史相融合,或借文释史,或者借史释文,把语文与历史两科结合起来。本文就是着眼于学生的实际现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历史科的角度切人,以语文课本中所涉及的作品为基础,来说说如何帮助学生实现文史互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众所周知,鲁迅先生之所以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来评价司马迁的《史记》,是因为司马迁的《史记》把历史与文学很好地融合了起来,给我们创造了独一无二的边缘艺术境界。我们把司马迁的文章既可以当作历史著作来读,又可以当作文学作品来读。读史,使我们在形象、具体的文学氛围里感受到了历史的苍凉与凄美;读文,又使我们在抽象、概括的历史王国里感受到了文学的严肃与深沉。这种二元化的收获,不正是未来的教育趋势吗?所以,历史教学理应融入文学、哲学、美学等多元因素,使历史成为一个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学科,使学生在文学的形象中认识历史,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二)学法指导及选择的依据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A、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B、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C、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
三、说教法
教学是一门艺术,应变是教学艺术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所谓应变,就是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授课内容以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处置措施。因此,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学生诵读、教师范读,整体感知的教学方法。
2、语言、动作,形象激情的教学方法。
3、点拨词句方面的一些知识,循序渐进,逐步积累的教学方法。
选择以上教法的依据:语文教学应重视整体教学,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要做到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矗据此,我在教学本课时主要采用诵读的方法,使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同时通过个性化语言以及动作演示等形象激情的方法来辅助教学,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句。
四、说教学过程
(一)历史知识导入新课
(课前请学生复习战国时期的历史知识)
请学生到黑板上画战国末期的形式地图,再请学生讲述秦灭六国的过程。
让学生思考秦何以灭掉六国?秦国国力的强大。
但是我们又知道,秦国是中国历史上统治时间最短(16年)的王朝,这又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贾谊的《过秦论》,看看贾谊的见解。
(二)第一步:翻译理解。
我设计两个环节。
一是让学生粗读原文,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翻译大意,重点完成三个内容:依据文脉推断不懂的词义,点出重点的实词,框出通假字并归纳规律;
二是让学生细读原文,进一步落实字句的翻译,主要完成两个任务:实词活用、特殊句式及其规律总结。两个环节是由简入难的过程。
本文篇幅较长,并且有一字句不易理解,因而对高一学生来说完全读懂内容有一些困难。这样的话,老师就要做好引导工作,把一些难点,或是出现词类活用比较多,局势比较特殊的句子,老师可以先给学生画出来,存疑,或是与同学们一起讨论解决。对那些不易懂的字词就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提供的语境、前后涉及的情节加以推测、判断,以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好方法。要求学生点出重点实词、框出通假字,主要是为帮助学生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异读现象、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的词语,并进一步得出规律,指导今后的文言文学习。
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在文言文翻译中难度较大,也是本文教学的两大难点。要求学生标出有活用现象的字和划出句式特殊的句子,是基于两点考虑:
1、积累一定数量的第一手例句;
2、引导学生加以分类,找出每类的相同特征,并抽取出来形成规律性的东西,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能由学会一个到会学多个。
在翻译过程中注重指导学生养成用符号法表示重点字句的好习惯,如点、框、圈、划线等符号应约定一致,便于突出翻译中的重点、难点及复习。
我的提示着重归纳了实词“制”“亡”“遗”“利”等,名词活用、形容词活用、使动用法,被动句、状语后置句。
(三)第二步:梳理文章结构
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之上,让学生纵观全文,梳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4)秦王朝的兴亡过程。分为四个不同的历史时期。
全过程从孝公即位到子婴降汉止,长达154年。
第二部分(5)阐述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得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中心论点。
学习时要主要作者是按秦王朝的崛起、扩张、灭亡的时间顺序,借助历史事实,逐层推进,最终以颠扑不破的论辩,水到渠成的点出主题。
(四)第三步:合作探讨
1、九国的强大是从哪些地方便显出来的?这些内容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2、作者先用哪些话揭露秦始皇政策的实质?对外政策和对内政策分别是什么?
3、作者从几个方面突出陈涉其人的?突出了他什么特点?这样强调的作用是什么?
把握住了这三个问题的探讨,就抓住了文章论证的方法:对比论证。
对于上述问题,答案在袁文中基本都会找到,难度不大。老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列表的形式,可以从出身、才能、兵力、助手、武器等方面进行比较。从而学会总结比较的阅读方法。
(五)第四步:写作特色的探究
1、本文用了大量的篇幅叙事,又在叙事的基础上明理,你认为本文的叙事有何特点?他是如何在叙事的基础上做出论断的?
明确:概括地说,本文善于叙事,精于论断。具体地说,本文叙事具有两大特点:其一是作者对秦由盛而衰、从攻到守、有盛到衰的叙述运用了“线”“点”结合法。所谓“线”就是指作者抓住了一条纵线,即从秦孝公到秦始皇期待君王分为四个阶段叙事,勾勒出了整个历史阶段发展的轮廓;所谓“点”,是指特定时间内的某一点,作者用浓墨重彩加以铺陈发挥。这样脉络清晰,要点突出。其二是作者善于概括事实,善于从大的总的方面把握事实。在写到秦的守势时,突出写了秦始皇“愚民”“弱民”“防民”之策。概括而简明。
叙事是说理的基础,要写好说理文,还要依据事实立论;断,是从大量可辩驳的事实中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2、提问:贾谊是汉初最富辞彩的散文大家,而作为其代表作的《过秦论》,一定能体现贾谊作品的语言特色,从文章浩浩如江河,沛然而下的气势里,你认为本文最突出的语言特色是什么?
本文大量的使用了对偶句、排比句,形成一种自然流畅、明快而又错落有致的的抒情节奏。全文对偶排比处占2/3以上,却毫不给人堆砌之感。
五、作业布置
1、背诵文章的第三段:
(在理解的基础上及时背诵,提高记忆效率)
2、熟读全文,理解文意,试着背诵文章的后两段。
(加强课后的复习和课前的预习,提高课堂效率,扎实文言知识)
《过秦论》说课稿3
一、开场白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叫XXX,是成都市XX中学的一名语文老师,我抽到的说课题目是《过秦论》。下面是我的说课内容。
二、说教材
《过秦论》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节选自贾谊的《新书》,原著分为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通过对秦王朝兴起、强盛、衰亡过程的叙述,议论了秦王朝成败的因由。
通过单元提示,我们知道,《史记》和《汉书》等纪传体史书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历史散文取得了空前伟大的成就。要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进一步引导学生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其中《过秦论》是本单元的重点课文,学习时,要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着重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的分析,在朗读和背诵过程中,注意掌握有关的文言文词语和文言句式。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根据课文特点,结合大纲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归纳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理解文章结构层次,探究文中“叙”与“论”的关系,体会本课叙事时极力铺张渲染,议论时使用对比论证的写作特点,学习事实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赏析的语言特点:多重排比、夸张、对偶、对比、同义叠句的运用,使文章显得气势非凡,而又深刻。
4、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了解借古讽今、实施仁政的意义。
四、重点、难点
高一阶段,学生文言知识体系尚待完善,对魏晋历史散文接触不多。因此,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加文言知识积累,并通过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欣赏魏晋历史散文的能力,养成思辨的习惯。据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
1、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2、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及写作意图,赏析的语言特点。
本课的教学难点为:
注意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中心论点的正确理解。
五、教学程序
《过秦论》篇幅较长,文言知识较丰富,文章内涵丰厚,因此我设计用三课时教学。
第一课时的要点是:了解作家作品,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积累文言词句知识,精读课文,要求读透,讨论绘制结构图示。
第二课时的要点是:详细深入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及写作意图。
第三课时的要点是:赏析的语言特点。
六、结束: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老师!